勃起功能障碍,即阳痿,是男性性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疾病。一般认为我国阳痿发病率约为5%~10%,最新结果表明我国城市20~86岁男性的阳痿总患病率为26.1%,而40岁以上中老年男子阳痿的患病率为40.2%。
成都经方堂中医钟永林主任表示,虽然阳痿不会直接危及生命,但会给患者带来三大危害:精神困扰,心身痛苦;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;影响家庭的和睦、幸福和稳定。
(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侵删!)
1、中医病因沿革
钟永林主任表示,古今绝大多数中医认为,破阳太早、恣情纵欲及自身戕害(手淫)等房劳伤是引起阳痿的主要原因。
然而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情过激致病在中医发病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各种不良的情志因素,日久必导致机体功能紊乱,或忧郁伤肝,或思虑伤脾,或惊恐伤肾等,影响宗筋功能而致阳痿。
情志变化往往归因于“郁”,故以上可以称之为“因郁致痿”。过激的情志变化既是阳痿发生的易患因素或促成因素,又是阳痿的维持因素,有些患者因非情志因素所致病后亦多出现情志抑郁不舒而发生肝郁,即“因痿致郁”,亦即多数阳痿患者在病前病后都存在着过激的情志变化。
综上所述,中医病因学认为,在当代社会环境条件下,情志之变已经成为阳痿的主要发病原因。
中医学理论认为,恣食肥甘厚味、辛辣煎炒之物,易致湿热内生,湿热下注,浸淫宗筋,宗筋弛纵不举则病阳痿。吸烟、饮酒及饮食习惯与阳痿有显著联系。因此,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
(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侵删!)
2、中医病机沿革
中医病机学理论认为,久病多瘀、久病多虚、怪病难病多痰是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病理变化,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,或因虚致实,或因实致虚,但很少单纯的实证或虚证,反映到阳痿的病理变化上也是如此。
钟永林主任表示,在阳痿病机的虚实变化上,虽然有因脏腑的亏虚而病者,但更多的是因痰、湿、湿热、瘀、郁等邪实而致病以及虚实夹杂而致病。即对于阳痿中医病机学中的虚实病机规律来说,在当代社会环境条件下,实多虚少是现代人类阳痿病机学上的普遍规律之一。
(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侵删!)
钟永林主任表示,阳痿在中医辨证时,分型不同与采用不同的辨证体系有关,在各种辨证体系中,脏腑辨证占主导地位,其中肾虚和肝郁这两个证型在众多分型中最为常见。
一般认为实证在肝,虚证在肾,应先分虚实,其中虚证又包括了肾阴亏虚、肾阳不振、心脾两虚等3个证型,而实证又分为肝郁气滞、精脉瘀阻、湿热下注等3个证型。
不同型的辩证方法如下:
肝郁气滞型
阳事痿弱,精神抑郁,多疑善虑,胸胁胀痛,或针对不同性伴勃起质量有很大差异,舌质暗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
精脉瘀阻型
阳事不举,或举坚时短,阴囊坠胀,阴部时痛,头晕目眩,腰膝酸软;舌暗红边有瘀斑瘀点,苔少,脉沉细涩。
湿热下注型
临房不举,或举而不坚,尿道口即有精液溢出,更致痿软;阴囊湿热,口苦咽干,尿黄便滞;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或弦数。
肾阳不振型
性欲低下,阳事痿弱,面色无华,精神萎靡,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,精冷滑泄;舌淡苔白,脉沉细尺弱。
肾阴亏虚型
阳事不举,或举而不坚,头晕耳鸣,五心烦热,腰膝酸软,口干目涩;舌红苔少或薄黄,脉细数。
心脾两虚型
阳事痿弱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黄,食少便溏,心悸少寐,多梦健忘;舌淡苔少,边有齿印,脉细弱。
(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侵删!)
钟永林主任表示,中医药治疗阳痿效果确切,方法简便无痛苦,副作用少,患者容易接受。
肝郁气滞型
治则:疏肝解郁,通络兴阳。
方药: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(酌加当归、蜈蚣、巴戟、仙灵脾等)。
精脉瘀阻型
治则:活血通脉,益肾兴阳。
方药:血府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(酌加地龙、蜈蚣、仙灵脾、仙茅等)。
湿热下注型
治则:清利湿热,滋肾育阴。
方药:龙胆泻肝汤(《兰室秘藏》)加减(酌加丹参、蛇床子、枸杞、女贞子等)。
肾阳不振型
治则:温肾兴阳。
方药:赞育丹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(酌加阳起石、鹿茸、补骨脂等)。
肾阴亏虚型
治则:滋补肾阴,填精起痿。
方药:左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加味(酌加仙灵脾、肉苁蓉、丹参等)。
心脾两虚型
治则:补益心脾,益肾振阳。
方药: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加减(酌加仙灵脾、巴戟天、肉苁蓉等)。
(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侵删!)
近年来,中医男科在继承传统男科经验及学术思想的基础上,以创新为动力,借鉴吸收现代科技成果,在阳痿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。
中药起效相对缓慢,作用于全身整体,疗效持久,是多靶点效应,因有类似雄激素样作用,在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同时具有提高性欲、解除疲劳、增强体质的作用,更适合于阳痿合并有性欲低下的患者。
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阳痿一定要掌握适应症,中医药主要适合于功能性勃起障碍为主,对其他器质性和混合性阳痿多采用综合治疗,对无症状可辨的阳痿,可采取补肾活血疏肝为主的治疗方案。根据新的发病机制辨证施治阳痿,临床应用得当,中医药具有独特的整体调节优势。
【免责声明】
本文文章是提供一般的医疗、健康、活动信息,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。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。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